答案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一、1.衣、食、住、行
2.防治环境污染、解决粮食问题
3.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科学态度
二、1.(1)火
(2)翠绿、铜矿石、红色的铜
(3)造纸、火药
2.(1)拉瓦锡
(2)原子论、分子学说
(3)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
3.(1)结晶牛膜岛素、稀土分离、究耐高温合金材料
(2)绿色、循环、低碳
三、1.物质、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应用、分子层次、化学变化
2.上亿种、新型半导体材料、合成高分子材料
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1.(1)水沸腾,玻璃片上出现小水珠;无新物质生成
(2)固态石蜡融化成液态;无新物质生成
(3)有蓝色沉淀生成;有新物质生成
(4)有大量气泡产生,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有新物质生成
2.这种没有生成新物质的;汽油挥发、铁水凝固等
3.这种生成新物质的;天然气燃烧、铁生锈、粮食酿酒等
4.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5.有新物质生成;改变颜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放热;吸热;发光
(1)不一定;电灯泡
(2)不一定;气球爆炸
(3)不一定;颜料的混合
6.化学;物理
二、1.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铜能化学性质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木炭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并发光、放热,硫酸铜溶液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大理石可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等
2.物质不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颜色、状态、气昧、硬度、熔点、沸点、密度等
3.条件
4.二氧化碳: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
氧气: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支持燃烧,供给呼吸
区分二氧化碳和氧气:可利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氧气支持燃烧来区分
5.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
三、1.性质;属性;变化;过程;能;易、难、可以、会
四、1.决定;决定;灭火
1.2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
一、1.(1)接触;尝
(2)1-2ml;铺满试管底部
(3)放回原瓶;随意丢球;拿出实验室;指定容器内
2.广口瓶,药匙;
(1)横放;容器口;慢慢的竖立起来
(2)横放;送至试管底部;竖立起来
3.(1)
【思考与讨论】
①防止污染试剂和腐蚀桌面
②防止流出的液体腐蚀标签;防止液体流到试管外;应该缓慢的倒
③盖紧瓶塞为了防止试剂变质,放回原处为了方便下次使用
(2)量筒;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思考与讨论】
读数时:仰视读数偏小,俯视读数偏大
量取一定量液体:仰视量取液体体积偏大,俯视量取液体体积偏小
4.(1)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2)有大量气泡产生
二、1.(1)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2)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3)用嘴吹灭,灯帽
【思考】
第一次是因为要先熄灭酒精灯,第二次是因为熄灭酒精灯后里面的压强会变小,等下次打开灯帽时会比较费力,所以第二次要先使里面的压强保持与外界的平衡。
(4)湿抹布
2.外
(1)干燥,
(2)底部
(3)均匀;外焰
(5)冷水;冷水
3.有蓝色沉淀产生;沉淀由蓝色变为黑色
三、1.用水润湿;转动
2.用水润湿;
3.慢慢转动
4.有气泡冒出
【想一想】
用双手紧握试管,是为了是试管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如果不漏气气体会从导管口排出,如果漏气气体就从缝隙逸散,导管口看不到气泡。
四、1.试管刷;转动或上下移动
2.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倒扣
五、1.(1)白;轻微气;圆柱;固
(2)能,较小;浮于水面;小;不
2.(1)液态
(2)三;外焰;内焰;焰心;外焰;焰心
(3)小水珠;水;
(4)变浑浊;二氧化碳
3.(1)白烟
(2)白烟;蜡烛重新燃烧;白烟具有可燃性
【思考】
石蜡固体小颗粒;烟:固体小颗粒;雾;小液滴
(1)性质
(2)变化
(3)变化的过程
2.1 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1.(1)汞;粉红色固体
(2)氧气;氮气;1/5
2.(2)氧气;没有;减小;氧气
(3)白烟;顺着导管进入集气瓶;1/5
(4)1/5
【思考】
①耗尽集气瓶中的氧气
②吸收五氧化二磷,防止污染空气;吸收热量,加快冷却速度;(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使集气瓶底炸裂)
③未冷却时,气体受热膨胀,使瓶内压强偏大,会使测得结果偏小
④氮气;不能支持燃烧,不易溶于水
⑤防止瓶内气体受热膨胀,从集气瓶口逸出,使瓶内压强偏小,测得结果会偏大
3.体积;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4.(1)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空气;稀有气体
(2)一种物质;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化学符号
二、1.(1)供给呼吸;动植物呼吸、医疗急救
(2)支持燃烧;炼钢、气割、气焊、航空航天
2.(1)无;无;气;不易
(3)不活泼;保护气;保护气;防腐
(4)低;冷冻治疗;低温
(5)硝酸;氮肥
3.(1)氦;氖;氩;没有;没有;很不活泼
(2)不同颜色的光;电光源;航标灯;照明灯;闪光灯;霓虹灯;低温环境;小;氦气球
三、1.有害气体;烟尘
2.(1)人体健康;作物生长;生态平衡
(2)酸雨
3.空气质量监测;植树
4.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臭氧;不属于
5.差
2.2 氧气
一、1.(1)无;无;不易;略大
(2)淡蓝色;淡蓝色
2.(1)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氧气能支持燃烧
3.(1)①发白光,放热,生成使澄清石灰石变浑浊的气体
②发红光,放热,生成使澄清石灰石变浑浊的气体
(2)
4.(1)①发出淡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②发出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思考】①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思考与讨论】氧气浓度越高,燃烧越剧烈
(2)
5.(1)①铁丝红热,不能燃烧
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2)
【思考】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使集气瓶底炸裂
6.比较活泼;支持燃烧,氧化性
【思考与讨论】反应物都有两种,生成物都只有一种;都有氧气参与反应,条件都是点燃等
二、1.两种;两种以上;另一种
三、1.氧气;氧化
2.燃烧
3.很慢;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烂、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等
2.3 制取氧气
一、1.低温;加压;液;蓝
2.物理
二、1.(1)导管口有气泡产生
(2)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2.(1)装置气密性
(2)装入药品;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试管内粉末状物质进入导管
(3)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下;上;左;右
(4)点燃酒精灯;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用外焰固定
(5)收集气体;连续;均匀;空气
(6)移出水面
(7)熄灭酒精灯;防止冷水倒吸,使试管炸裂
3.暗紫色
4.①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则证明气体是氧气
②气泡从集气瓶口冒出
三、1.无色;消毒防腐
四、1.(1)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
(2)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重复操作,带火星的木条均复燃
2.(1)实验(1)中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实验(2)中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二氧化锰加快了过氧化氢分解的速率
(2)催化作用(加快反应速率)
3.速率;质量;化学性质;硫酸铜
五、1.反应物都只有一种物质,生成物都有多种物质;化合反应反应物有多种物质,生成物只有一种物质。
2.一种;两种或两种以上
3.1 分子和原子
一、1.品红在静置的水中扩散
2.分子、原子
3.①小
②不断运动;快
③间隔;小于;小于;增大;减小
4.(1)溶液呈无色
(2)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3)A烧杯中溶液变为红色,B烧杯中溶液不变色
【分析与结论】
(1)B烧杯中浓氨水挥发,产生氨分子,运动到A烧杯中,与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使A烧杯中酚酞溶液变红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二、1.(1)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没有发生改变;保持不变
(3)会发生改变,其他物质的分子
①过氧化氢分子;氧分子和水分子
②氢分子和氯分子;氯化氢分子
2.(1)同种原子;2个氧原子;2个氢原子
(2)两种或两种以上;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
3.(1)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可以发生改变;不会发生改变
(3)分子;氧原子;汞原子;2个氧原子;1个氧分子,许多氧分子;许多汞原子
4.氢分子分解成氢原子,氯分子分解成氯原子,每1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结合成1个氯化氢分子
5.(1)分子,分子
(2)分子;原子;原子;分子;分子;原子;原子
6.同种;不同种
3.2 原子的结构
一、1.原子核;核外电子;1个单位正电荷;1个单位负电荷。
2.相等;相反;不显电性;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二、1.低;高;最外层;8;2
2.原子核;核电荷数;电子层;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3.稳定;8;2;相对稳定的结构
4.最外层电子数
(1)多于;得到;氯、氧、硫、磷
(2)少于;失去;钠、镁、铝
(3)比较稳定
三、1.1;7;1;相对稳定;1个单位正;1个单位负
2.(1)带电的
(2)正;阳离子;>;负;阴离子;<
(3)氯化钠;分子;原子;离子
(4)Na+、S2-、Mg2+、Cl-
四、1.不方便
2.(1)原子的质量/碳12原子质量的十二分之一
(2)有;1
(3)1;小;原子核;质子数;中子数
3.3 元素
一、1.(1)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质子数(核电荷数)不同
(3)一定;不一定;不一定
2.O、Si、Al、Fe
3.一百多;上亿;原子;分子;离子;不变;不变
【思考与讨论】
分子种类发生了改变;原子种类没有发生改变;元素种类没有发生改变
二、1.小写
2.元素;1个原子;氧元素;1个氧原子
3.(1)
氢(H)氦(He)锂(Li)铍(Be)硼(B)
碳(C)氮(N) 氧(O)氟(F)氖(Ne)
钠(Na)镁(Mg)铝(Al)硅(Si)磷(P)
硫(S)氯(Cl)氩(Ar)钾(K)钙(Ca)
(2)
锰(Mn)铁(Fe)铜(Cu)锌(Zn)银(Ag)
钡(Ba)铂(Pt)金(Au)汞(Hg)碘(I)
镍(Ni)锡(Sn)铅(Pb)
三、1.7;18;周期;族;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相似
2.核电荷数;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
【思考与讨论】
每周期开头的一般时金属元素;靠近尾部的是非金属元素;结尾都是稀有气体元素;元素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体现了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
4.1 水资源及其利用
一、1.71%;海洋;96.53%
2.很大;少;2.53%;两极;高山;永久冻土层
3.少;很大
二、1.增加;水体污染
2.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治水体污染
(1)①新技术、新工艺;改变用水习惯;工业用水重复使用;推广节水器具
②修建水库;实施跨流域调水
(2)应用新技术;新工艺
三、1.杂质;不溶性杂质;可溶性杂质
2.沉降;过滤;吸附
3.水逐渐澄清
4.较快沉降
5.(1)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过滤速率慢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滤液撒出
液面低于滤纸边缘~滤液仍然浑浊
三靠:烧杯口靠玻璃棒~液滴飞溅
玻璃棒靠三层滤纸处~捅破滤纸
漏斗末端靠烧杯内壁~液滴飞溅
(2)可用饮料瓶代替漏斗,可用脱脂棉、小卵石、沙粒代替滤纸
6.吸附;不溶性杂质;异味
7.不是
8.蒸馏;纯净物
四、1.硬水;软水
2.(1)浪费肥皂;洗不净衣物;使衣物变硬
(2)浪费燃料;爆炸
4.2 水的组成
一、1.无色;无臭;难;小
2.(1)淡蓝;可燃
(2)爆炸;检验其纯度(验纯)
(3)发出尖锐的爆鸣声;声音较小
3.氢气燃烧火焰呈淡蓝色;烧杯内壁出现水雾
(1)
二、
1.(1)两电极附近均有气泡产生;玻璃管内液体液面下降;与正极相连玻璃管内液面下降慢,与负极相连玻璃管内液面下降快,一段时间后,正极端产生的气体和负极端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
(2)与正极相连玻璃管内气体使木条燃烧更旺,产生的是氧气;
与负极相连玻璃管内气体燃烧,火焰呈淡蓝色,产生的是氢气。
【分析与结论】
(1)水通电后发生了分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
(2)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化学反应元素种类不变,所以水不是一种元素,而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3)
(4)增强溶液的导电性,加快反应速率
2.分子;原子;氧原子;2;原子;1;分子;分子;2;原子;1;分子;分子
三、1.(1)两种或两种以上
(1)一
2.(1)一种元素;纯净物
(2)不同种元素;纯净物
(3)两种元素;化合物;氧元素
4.3 物质组成的表示
一、1.元素符号;数字;组成
2.固定不变的;一个
【思考与讨论】
H:氢元素、一个氢原子
2H:两个氢原子
H2:氢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1个氢分子、1个氢分子由两个氢原子构成
2H2:2个氢分子
3.(1)实验测定;实验的结果
(2)1;1
(3)右边;左边;CO2
(4)NaCl
(5)元素符号
4.某化某;氯化钠;二氧化碳;四氧化三铁
5.(1)表示水这种物质;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表示1个水分子;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2)表示两个水分子
(3)表示铁这种物质,表示铁元素;表示1个铁原子
二、1.(1)正;负;0
(2)正;负
(3)不同
(4)0
2.(1)根
(2)离子
(3)OH-;-1;CO32-;-2;SO42-;-2;NO3-;-1;NH4+;+1
3.(1)正上方;
(2)①0;②+1;-2;
(+1)×2+(x)×1+(-2)×4=0;+6
【思考与讨论】
(1)+7;+6;+4
(2)NaBr、CaCl2、Al2O3、NO2
三、1.(1)相对原子质量;Mr
(2)相对原子质量×个数+相对原子质量×个数
(3)44;100;58
2.(1)相对原子质量×个数:相对原子质量×个数
(2)①1:16:32
②7:1:12;
③7:2:8:16
3.(1)相对原子质量×个数/相对分子质量×100%
(2)①48.3%;②65.3%;③35%
5.1 质量守恒定律
一、方案一:
(1)黑;膨胀;变瘪;=
(2)
(3)铜;氧气;=;氧化铜
【想一想】
将装置密封;小气球还可以起到平衡气压,防止冲开橡胶塞的作用;可能会出现前后质量不等的情况。
方案二:
(1)红,蓝色;浅绿色;=
(2)
(3)铁;硫酸铜;铜;硫酸亚铁
2.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3.(1)气泡;>
(2)
(3)二氧化碳;不包括;>
4.(1)耀眼的白光;白烟;白色;<(或=,或>)
(2)
(3)氧气;不包括;<
【思考与讨论】
不一致(或一致);不矛盾;实验5-1: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造成反应前后质量不相等;实验5-2:有氧气参与反应,造成反应前后质量不等
二、【思考与讨论】
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所以物质的总质量也不会发生改变,所以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1.重新组合
2.种类;数目;质量
3.种类;质量
5.2 化学方程式
一、1.化学式;化学反应
2.(1)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2)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
(4)①碳;氧气;点燃;二氧化碳
②12;32;44
③1;原子;1;分子;点燃;1;分子
【思考与讨论】
(1)反应物:铁、硫酸铜;生成物:铜、硫酸亚铁
56份质量的铁和160份质量的硫酸铜可生成64份质量的铜和152份质量的硫酸亚铁
(2)反应物:氢气、氧气;生成物:水;反应条件:点燃
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可生成36份质量的水
二、1.(1)客观事实;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
(2)质量守恒定律,种类和数目
2.(1)反应物;生成物;加号;短线;条件
(2)种类;数目;等号
(3)①有;没有;右边;“↑”号
②溶液;有;没有;右边;“↓”号
【思考与讨论】
(1)
(2)因为化学方程式书写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检查各原子种类、数目是否相等
三、1.化学计量数(或系数);相对分子质量
2.(2)化学方程式
(3)化学计量数;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
6.1 碳单质的多样性
一、1.金刚石;石墨;C60;碳;原子排列方式
2.(1)无色透明;钻石
(2)最硬;裁玻璃;切割大理石;加工坚硬金属
(3)透光性好;硬度大;透镜的涂层;集成电路基板散热
3.(1)灰黑色;金属光泽
(2)软;滑腻感;铅笔芯
(3)高;导电性;高铁列车的受电号滑板;干电池
(4)木炭;焦炭;活性炭;炭黑
(5)疏松多孔;吸附;色素;异味;有害气体;物理
【思考与讨论】
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
4.(1)60;原子;足球
(2)超导;催化;能源;医学
二、1.不活泼
2.(1)二氧化碳;
(2)一氧化碳;
3.(1)铜;二氧化碳
①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黑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
③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2)
(3)一氧化碳;
4.相似;碳
三、1.失去;含氧;氧;还原反应
2.还原;冶炼金属
6.2 碳的氧化物
一、1.(1)①下;上
②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倾倒时会在烧杯底部先聚积较多的二氧化碳,在下方蜡烛首先接触到较多的二氧化碳而先熄灭,上方的蜡烛后接触到二氧化碳而熄灭
③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物理性质);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
(2)①瘪
②二氧化碳溶于水,使瓶内气体减少,气压降低,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将塑料瓶压瘪
③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3)①不变色,不变色;变红;由红色变为紫色
②水、二氧化碳不能使纸花变色,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新酸能使纸花变红,新酸不稳定,易分解。
③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4)①无;无;气体;大;大;能
②29;大;小
③不能;不支持
④水;碳酸;;
水;二氧化碳;
⑤变浑浊;氢氧化钙;碳酸钙;;检验
(5)干冰;制冷剂;人工降雨
(6)灭火;气体肥料
2.(1)不能;通风
(2)①温室效应
②甲烷;臭氧;一氧化二氮;氟氯代烷
③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消耗的化石燃料急剧增加,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来越多;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却因为人类的乱砍滥伐和天灾等因素不断减少,结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上升。
④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可能淹没部分沿海城市;使土地沙漠化,造成农业减产;使暴雨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大,导致旱涝灾害加剧;影响自然生态系统,改变生物多样性等
3.(1)低碳行动
(2)化石;太阳能;风能;植树造林;乱砍滥伐;捕集;利用;封存
二、1.无;无臭;难
2.(1)血红蛋白;通风
(2)①蓝色;水煤气
②
(3)①还原;二氧化碳;
②冶金;
3.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不同
【思考与讨论】
一氧化碳具有毒性,且一氧化碳无色、无臭,如果泄露很难发现,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可帮助人们快速发现一氧化碳发生泄漏。发生煤气泄漏应该关闭阀门,开窗通风。
6.3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一、1.稀盐酸;石灰石;大理石;碳酸钙
2.
【思考与讨论】
(1)反应速率过快,不便于收集
(2)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或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进行。
(3)需要综合考虑反应的速率大小,产生的气体是否易于收集、是否纯净,实验 操作是否简单、安全,实验过程是否会产生污染,以及试剂的价格等因素。
二、发生装置;收集装置
1.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表格略
2.(1)性质;排水法;排空气法;表格略
(2)向上;向下;排水法
(3)29;大;小
3.固液不加热型;固固加热型
【思考与讨论】
(1)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气体是二氧化碳
(2)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证明已集满
三、1.速率;收集;纯净;价格
2.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性质
3.性质
7.1 燃料的燃烧
一、1.可燃物
【实验步骤】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2)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分析与结论】
(1)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2)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3)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4)燃烧需要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
3.可燃物;氧气;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作燃烧
4.(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二、1.说明燃烧不充分,需要加大空气的进气量,所以需要调节一下灶具的进风口。
(1)氧气,一氧化碳
(2)氧气(空气);接触面
2.①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清除或隔离可燃物
②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空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1)清除可燃物;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空气;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Ⅰ:蜡烛熄灭;隔绝氧气
Ⅱ:蜡烛正常燃烧;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
Ⅲ:蜡烛熄灭;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起到隔绝气的作用
(3)①油;气
②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
③汽油;柴油;木材;棉布
(4)119;灭火器材;湿毛巾捂住口鼻
3.(1)有限的空间;急剧;聚积大量的热;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
(2)这个能发生爆炸的含量范围。
三、1.乙醇;
2.温度升高;
3.新物质;能量;热量;物质;能量
7.2 化石能源的合理利用
一、1.煤;石油;天然气
2.(1)碳;氢、氧、氮、硫
(2)隔绝空气加强热;焦炭;煤焦油;煤气;化学
(3)一氧化碳;氢气;甲烷
3.(1)碳、氢
(2)沸点;物理
(3)丙烷;丁烷;丙烯;丁烯;燃料
4.(1)碳;氢气;碳氢;甲烷;混合物
(2)烧杯内壁有水雾;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甲烷;燃料
(4)甲烷水合物;热值高;储量巨大
二、1.(1)二氧化硫;氮的氧化物;酸雨
(2)一氧化碳;氮的氧化物
(3)温室效应
2.提高燃料质量;改进使用技术
(1)脱硫煤;天然气
(2)尾气;电动汽车
3.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沙能;核能;生物质能
4.(1)①两;三 ②水
(2)电解水;化石能源;制取;储运
(3)①锌与稀硫酸
②
③固液不加热型
④排水法/向下排空气法